当我们谈论公益时,我们谈些什么?
编者按:阅录评群组的第 21次分享会由媒体人,教育,公益实践者,复旦大学的文学博士袁坚主讲。这里先贴出一篇袁坚撰写的,号称“史上最强公益科普贴” 的文章来抛砖引玉。
...
公益不仅是善意的表达,同时也是价值观的选择。做公益不仅需要善心、热情,同时还需要理性的考量。做公益的目的、或者说意义何在?如何选择公益方向?怎么判断一个公益组织是否靠谱?如果要捐款,应该怎么捐?如果想做志愿者,又要怎么做?还有,如果想成立自己的公益机构,要考虑到哪些方面的实际事务?所有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起来思考!
Part1:做公益的理由——普通人是否要做公益?
不要谈“高大上”,也不要上升到压死人的道德层面,让我们实实在在,来讲一讲做公益的理由。
有些人认为,做公益是有钱人的事,而我赚的钱要买房、要生活,根本没有余力去做公益。如果你选择不做,事实上完全没问题,公益应当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非强迫的道德。但这里想要告诉你的是:如果你做,会更好——不仅是对社会,而且是对你自身。
首先,透过做公益,你可以拥有更多自由度,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角度,来推进这个世界向着自己认可的、理想的方向发展。你可以向你同情的人群,譬如失学儿童、譬如煤矿工人,表达你的善意,并且给予他们真实的协助;你也可以对你关心的问题,譬如环境问题、譬如社会公正,表达你的思考,并且促进实质性的改变。对这些问题,相信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那就只能想想而已,就只能焦虑、无奈,吐吐槽而已。
其次,“公益”可以被描述为对“公共利益”或“公众利益”的关怀与促进,而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也是“公众”的一份子!所以“公益”其实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大家都知道“蝴蝶效应”,人生活在社会中,许多问题哪怕看似遥远,最终都有可能影响到自身。救助流浪汉,有助于减少街头暴力;保护湿地与候鸟,能令自然生态更多元、更稳定。所以做公益,其实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不只是在为他人谋福利,同时也是在关心自己的当下,更是在投资于自己的未来。
最后,根据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人在解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会有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做公益恰恰是这样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努力,同时表达了自己的善意,也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因此会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愉悦。不过愉悦这件事毕竟是感性的,自我实现这件事也是比较主观的,而说到公益,我们还是更建议先从理性的角度加以考量。
辨析:对公益的理解——从“慈善”到“公益”
很多时候我们说“慈善”,基本含义差不多就相当于“慈爱”与“善心”的结合,目前大部分人的理解都集中在这个层面,也是一个比较感性的层面。然而在“公益”的核心概念中,除了善意的表达,事实上还包含另一个同等重要的层面,即价值观的选择——你是在为一个自己所认可的、更为理想的社会状态和生存状态而付出努力,这是一个比较理性的层面。
声音:做公益的动机——你的出发点在哪里?
·单纯的善意表达,想为别人做些什么
晓骅:我们几个朋友凑在一起,琢磨着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大的做不了,就做小的吧!大家各自拿了点钱,也不算多,凑起来,给周边山区里的一所乡村小学修了座新教学楼。
黄锦:我和先生都是佛教徒,每个月都会各自从工资里拿出200元作捐款,也不多,就是心意的表达。最开始我们捐给红十字会,后来红会被爆出负面新闻,就改捐壹基金了。
·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人群的特别关注
吴莹:我父亲属于所谓“中途失明”,就是本来看得见、后来失去了视力,我特别理解这个人群遇到的困难,包括身体平衡、心理平衡及人际关系平衡三方面的丧失感,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托尼:在背包周游世界时,我遇到了中国黄河边的一位流浪者,随后发现中国还没有类似我们那里称作“慈善厨房”的机构,于是就决定留下来,为流浪人群提供免费的餐饭。
·经过理性思考,而选择的道路与方向
有钱:我是四川人,汶川地震时就是觉得,必须要回去做些什么。灾情最严重的时期过去后,才开始思考如果要长期做,我能做些什么?最后决定把重点放在乡村阅读推广上面。
琬珊:在哈佛求学期间,我读到了很多国家的社会企业故事,立志要把这一模式运用到中国西部贫困地区,为他们的发展做点事,最后经过近一年的调研和分析,决定从牦牛绒产品开始。
·基于价值观,及想要推动改变的理念
吴冲:大家都在说中国的应试教育有问题,而且问题非常大。完全没办法改变吗?我就想试试看,将我在商业系统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公益领域,能不能找到推动变革发生的撬动点。
立远:我觉得目前中国社会领域内正在发生的变革,堪比当年改革开放时在经济领域内的情形,社会变革将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新一轮力量,而我想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
Part2:做公益的方法——普通人如何做公益?
做公益其实没那么难,也不是什么高大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公益方式。
但做公益也没那么简单,不是单凭善意就足够,还需要理性思考、实际操作,使之真正产生效果。
问题一:如何选择你的公益方向?
提问者:L先生—我想参与公益,但怎么入手?
所谓的“做公益”,就是捐钱、或做志愿者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其实我也很想参与公益,但总觉得不得其门而入:不知该去找谁、怎样参与?其他人在做的许多公益项目,看起来好像跟我也没什么关系。而且现在的公益机构良莠不齐,很难分辨它们的好坏。因此一直很踌躇。
许多人做公益,就是本着单纯的善意,然后遇到什么做什么:要不就是当紧急事件发生时,譬如地震来了,就赈灾,有些人会想做志愿者,简单些则捐款;要不就是受朋友(或所在社区、单位)的影响,大家在做什么,看上去还不错,也跟着参与一下。无论是哪一种,都只完成了我们上文所说的公益概念中“表达善意”的层面,没有太多的理性思考,更少涉及价值观判断与选择。
当然,不管是以哪种方式,以切实的行动参与公益都是好的,值得赞赏!不过,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公益行为更有效、可持续,而不仅仅只是一时兴起的善举,那么就还需要多一点理性的考虑。
考虑一:价值观—我会选择在哪些方面参与公益?
公益项目其实有很多,而且每一种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但每个人的资源有限(包括金钱、时间、精力……),同时每个人的关注侧重点也必然有所不同,所以就要做选择。而选择的前提是了解:一方面,了解公益项目大概有哪几类,在哪些领域工作,致力于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我关注什么样的问题,希望推进哪些方面、什么样的变化?
目前从大方向上说,公益项目基本上可以归入以下几个大类:
·环境保护:包括保护自然生态、减少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医疗卫生:包括对患者(及家属)的支持,对研究机构的支持。
·儿童教育:包括改善教育条件,及提升教育方法。
·贫困问题:包括作用于短期的接济,及着眼于长期的扶持(如协助当地建立新经济模型)。
·紧急援助:包括对各类突发的破坏性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的救助,及灾后重建。
·公平正义:包括对各类弱势群体的支持,及推进社会制度变革。
每个人,根据他的价值体系,在其中应该都会有自己特别关注的方面。比如有些人觉得让孩子吃饱饭很重要,那么就可能选择类似邓飞的“免费午餐”、或崔永元的“给孩子加顿餐”、或国际粮食组织的“1.5元一日一餐”这样的项目;而有些人则觉得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很重要,那么就可能选择与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真爱梦想”基金会,或一些乡村图书馆项目。而在“真爱梦想”基金会的许多项目中,还可以再细分:有些人觉得给孩子配平板电脑很重要,因为在未来触摸屏一定会占据主流;有些人则觉得为乡村教师提供培训很重要,因为他们才是教育的主体。
当然,除了基本价值观上的判断,公益方向的选择还与其他一些因素有关:
·情感因素:什么事情最能触动你内心那个柔软的部分,是你倾注大量热情与关注的所在?
·资源因素:什么事情最能发挥你的长处,或者能将你的资源最好地整合和运用起来?
·未来因素:什么事情经过你的判断认为是对未来会产生重要影响的、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将这些问题都考虑清楚,并据此选择公益方向,将会有助于你——
首先,在做这件事时心中是清晰的:我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做的时候就会比较明确、坚定。而且很重要的,还会有一定的预期——这种“预期”不是说希求回报,而是对所做的事能够产生的结果,有所要求,而这种要求则会促使你去关注,比如你捐款给它的那个公益组织,是否账目清晰,且将款项运用得当?或你所支持的公益项目是否组织有序、运行良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这样的关注能令你更加深入地参与公益工作,同时也更有助于达到你的公益目标。
其次,能够持续地、并且是有累积地去做公益,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锤,或随意地做了几次就放弃了、转移了注意力。当你的公益选择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契合,并与你的专长、资源相匹配,你就有可能长期地投入到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领域,并形成越来越多的积累,就会有机会看到自己的公益理想在现实中、透过自己和同行者的努力,逐步地被实现出来。
回应者:黄怒波—公益与诗意
黄怒波身为中坤集团董事长,也参与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尤其深度参与了几个环保组织,但他最珍视却是以“骆英”为笔名的诗人身份,最看重的公益则是对中国诗歌研究与创作的推动。
早在2004年,他就捐赠了100万元,支持北京大学建立起诗歌中心;2010年,又资助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诗歌研究院,整合古诗、新诗和外国诗歌的研究。2006年初,他向中国诗歌界捐赠3000万元,使用期限10年:其中1000万捐给北京大学中文系新诗研究所;1000万捐给中国诗歌学会;另外1000万则用于开展诗歌交流及评奖等活动。2007年“中坤国际诗歌奖”开始评选,两年一届,兼顾中外诗人,这个民间奖项如今被视为中国诗歌界的“终身成就奖”;他还资助、组织中国诗人以民间形式与美国、德国、法国、土耳其、日本等国的诗人群体展开对话交流。2012年,他又组织了“中国诗歌朗诵季”,在北京、安徽桐城、云南普洱等多地举行。
发源于自身对诗歌的热爱,而将公益资源投入到这个少有人关注的领域。黄怒波说:“3000万,做了一个国家的诗歌推广,到现在都没花完,已经有了全世界的影响力。多值啊!”
考虑二:方法论—我会选择以哪些方式参与公益?
有了方向之后,就要考虑方式。前文我们说到,做公益是个人的自由选择,那么怎么参与,当然也可以自由选择。一方面你需要考虑到形式问题,是捐款、提供资源、提供志愿服务,还是参与创建一个组织机构?另一方面你还需要考虑,是随手为之、短期参与,还是长期持续地去做?
如果你说,我只有很少的、零碎的时间,或者就是想简单地做点跟公益有关的事,那么可以参与一些以“随手做”为理念而设计的公益项目:一次拍照转发,就有可能解救一名乞讨儿童(随手公益基金会);捐出1.5元,就可以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吃上一顿饱饭(世界粮食组织);“驴行”的背包多一点负重,就能为山村学校的孩子带去新鲜书本与教学用具(多背1公斤)……
回应者:于建嵘—“随手”做公益
2011年1月,由于一封失踪儿童家长的来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开始在微博上发起“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活动,1月25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官方微博正式建立,开通13天后就有5万网友关注。随后于建嵘的公益探索又向其他领域比如“随手街头救助”、“随手送书下乡”等扩展。他始终强调“随手”观念:以举手之劳,参与公益,没有负担。例如“随手送书下乡”项目,据负责任介绍,每个人都可以用力所能及的方式、随时参与:作为捐赠者、运输者、送书下乡者……最终将图书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而于建嵘的“随手”公益系列主要借助的微博平台,其即时性、广泛性、互动性等特点本身也在改变着民间参与公益的模式:每个人都能自由、平等地参与;途径灵活、便捷;反馈及时。2011年11月,于建嵘与华民基金签订协议,设立了“随手公益基金”,更进一步探索基于全民参与的民间基金会运作制度。
回应者:卿有钱—“待用餐点”实验
卿有钱最近几年关注城市中的流浪者,尝试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并为他们中间有意愿的人提供协助,去寻找重回社会的途径和方法。他的公益实验从一个早点餐车开始,首先以类似海外“待用咖啡”的形式:在他那里购买早餐的人,可以付两份的钱,而将其中一份留给有需要者自行取用,以此为流浪者提供有尊严、品质也有保障的食物来源。除了关注流浪者,利用位于车站边的早点餐车,卿有钱还做了其他一些有意思的公益实验:如放一盒可自行取阅的图书,允许带走,也接受捐书,写明规则之后,便不再施加任何外部控制,一切皆由来来往往的人自己行动。据说几个月内盒子里的书就已经换了好几茬,而且,书的数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
而如果你说,我想要比较深入地、或持续地参与公益,那就需要做些规划。比如有人每个月定额捐款、长期地捐,那就要仔细选择捐款的对象,让这笔钱发挥最大效用。也有人每个月拿出几天时间来提供志愿服务,那就要考虑,提供什么服务能最大化自己的劳动价值?还有人会想要全职投入公益领域,这时更要以职业规划的方式进行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是怎样?
回应者:吴冲—教育改革的N种方向
吴冲先后做过大型连锁超市和投资银行的高管,虽然最初只是想捐一笔钱建所希望小学,但凭着商业本能考察了希望小学项目、及乡村教育后发现:中国的公益行业还处于很不专业的状态;而他想以更有效的方式推进教育变革。于是他与朋友联合发起、成立了“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运用商业领域的专业方法,做起公益与教育实验。如他这样的资深人士,捐款并不是最重要的,以深厚的专业经验为公益、为教育带来新鲜空气,推动实质性的变化,才最有价值。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问题非常复杂,所以也要用复杂的方法去推动改变。首先他与乡村学校合作,在校内建立图书馆;但发现图书馆只在课余开放,利用率很低,所以又将之扩建为包含7、8台电脑的多媒体教室,即“梦想教室”;随后开始向这些教室输入内容,即以鼓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梦想课程”;接下来又为了令课程能顺利展开,而开始向乡村教师提供培训,即“梦想教练计划”;还依托网络,建立了一套支持与激励机制,即SNS性质的“梦想盒子”。如今他们已建设了1000多个梦想中心,覆盖乡村中心校及城市民工学校的20余万学生。
就在项目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吴冲又开始从新的角度切入教育改革。比如,他打算依托网络建立一个“教改江湖”,令各种不同的教改方案都得以在那里自由竞争、不断演化。再比如,面对如今的网络时代,他在两年就开始探索在线教育的新模式。他始终看向未来,拥抱变化。
问题二:如何捐款?
提问者:K小姐—我想捐款,但不知捐给谁靠谱?
汶川地震时,我特别想为灾区做些什么,就捐了很多钱——那时都是给红十字会。但后来发现,红会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靠谱。我就开始怀疑:捐出去的钱究竟有没有被用到真正有需要的地方?接下来几次地震发生时,我就犹豫了:到底我应该捐款给谁?捐款真的能帮到他们吗?
捐款可不是就给出一笔钱那么简单的!捐款的意义实际上有两层。首先,是当你没有时间、精力去实际地介入公益工作时,通过这种方式来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去做。捐款等于授权给代理机构、或代理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就需要确保这笔钱被有效地运用,并能达到一定效果。如何确保呢?首先,谨慎选择捐款对象;其次,对捐款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先说捐款对象的选择。在上文已经说过的,根据个人价值观、关注点等确定好大方向的基础上,去选择具体的捐款对象。而判断一个公益组织或项目是否靠谱,可参照如下几条:
·公益目标:有特定的公益目标,而非含混的、泛泛的、缺乏具体指向性的;并且,这个目标是真实的,即是为了解决真实存在、确有必要的问题。
·项目逻辑:针对自己的公益目标,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这个方案是有效的,的确能够解决问题;其次能考虑到资源调配、人员组织等实际问题。项目具备可持续性者,加分。
·项目执行:有稳定的核心团队,并且,其能力足以完成项目目标。项目执行过程、结果可追踪。能以可量化的(数据化的)方式对项目执行过程进行评估者,加分。
·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完整清晰,方便查阅。主要包括财务信息、项目信息、机构信息等。并且,当捐款人有疑问时,能及时、清楚地解释相关问题。
·财务公开:需完整披露标准财务报表,这是必要条件;同时能披露报表附件者,更值得信赖;能用简单、清晰的语言,向普通捐款人解释财务报表者,加分。
要确保以上几条,在捐款之前就需要对捐款对象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就要说到捐款之后的监督:一定要求捐款对象做必要的信息披露,让你可以追踪他们的财务状况与项目进展。这既是捐款人的权力,同时也是确保捐款获得有效利用的方法。有人可能会问,那如果公益机构信息披露做得不好,必要的信息都无法全部了解,怎么办?建议是:看不清楚的,心怀疑虑的,一概不要捐!
于是我们要说到捐款的第二层意义,就是“用钱投票”:支持优秀公益机构、项目的发展;淘汰那些有问题。前文为什么说“有疑虑的不要捐”呢?理由就在这里。对于那些在工作方式、效率等方面有明显问题的机构,如果不加鉴别的也给以捐款,等于是在默认他们可以用那种有问题的方式做事;而事实上我们应当提出:你必须要改进,达到某种水准,才能获得捐款。而当那些有问题的机构被淘汰,而优秀的机构发展起来,整个公益领域也会有更好的生态。
所以,要保管好你的荷包,只捐给那些真心认可的公益机构与公益项目。而对于K小姐的疑问,建议是这样:与其含混地捐给机构,或一个如“赈灾”之类的大名目,不如捐给一个具体的项目,最好是那些指向性明确、也有清晰的方法与途径,去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项目。这样会比较容易判断:它的价值指向、它的公益目标是我认同的吗?它的方法对吗、能够有效地达到目标吗?
构想:捐给未来——建立你的“公益投资组合”
就像我们在做投资买股票时,常把资金分散到几支不同的股票中:短期的有一些,长期的有一些;低风险低收益的有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有一些;自己特别认可的公司或行业则多买一些……在公益捐款中也可以运用相似的思维方式。譬如每年的公益预算N,其中——
·多少比例打算捐给紧急事件的救助,譬如地震;等于应急款。
·多少比例打算捐给应急类型的公益项目,譬如济贫;等于短线投资。
·多少比例打算捐给旨在影响长期、面向未来的公益项目,譬如教育、环保;等于长线投资。
还可以按照价值判断,将最多的捐款比例分配给自己最认可的公益机构或项目——
·根据价值观,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排序来分配捐款比例。
·根据方法论,将捐款分配给那些以好的、高效的方式做事的机构与项目。
这样做首先,厘清了自己的公益思路,包括价值取向,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公益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参与;其次,运用了捐款的“投票权”,去支持那些自己认可的机构与项目;最后,因为分散投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风险控制,通俗地说,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为即便你运用了上文所说的判断方式,依然有可能会遇到不靠谱的公益机构,或烂尾的公益项目。
问题三:如何做志愿者?
提问者:N先生—我想做志愿者,但怎样才能做得有意义?
我曾经参加过几次志愿者活动,但感觉跟我们小时候“学雷锋”没什么差别!要不就是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要不就是去民工学校给孩子上课。我还有个朋友曾经去乡村支教,回来后说学生只记住了“将来要像*老师那样,挣很多钱,找个漂亮女朋友”!到底志愿者工作有什么意义?
事实上,志愿者也是个技术活儿!不过首先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体验型志愿者与专业型志愿者。
如果你只是偶尔地、带着尝试的心态参与公益,那就属于“体验型志愿者”。一般而言,从事的是比较简单的工作,没有太高的技能要求,可能对项目逻辑也不要求非得有完整的理解。实话说,大部分都是在打杂。比如:图书分拣;比如:大型活动的会务工作。这一类活动的基本特点是:1)突发性,每年就那么几次;2)高密度,每次都需要大量招募志愿者。把它们作为接触公益、了解公益的一个初步途径,是不错的;当然不排除有人专门想去做做“体力活儿”!
但如果想要比较深入地了解公益、参与公益,更大程度地发挥出自身价值,你就需要将自己提升为“专业型志愿者”。专业型志愿者也分两类:
其一是根据公益项目的需要,接受专门培训,掌握专门技能。比如支教活动,倘若对乡村学生的状况、所需要的教育方式一无所知,对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全无了解,只是随性而为,那么下乡后很可能除了带给孩子们一些他们所未曾见到过的新鲜玩意儿,就起不到其他作用,失去了支教的意义;甚至还会像N先生的朋友那样,无意间还起到了反作用。所以专业的公益机构一定会在支教志愿者下乡之前,先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顺便一说,这也能用来判断该机构是否靠谱)。事实上许多公益机构的核心业务,都是有一定专业性要求的,都需要经过恰当的培训才能胜任。
其二则是根据自身的专长、专业能力,来提供相应的公益服务。没必要大家都去做“体力活儿”。比如你是律师,可以为公益机构、或有需要的个人受助者提供法律服务;比如你是会计师,那就为公益机构提供会计、审计等服务,或为大众解读公益机构发布的财务报表;比如你是理财师,那就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理财规划服务(比如脑瘫儿童家庭,需要长期的财务保障、包括父母身故后的财产信托)。再比如同样是为老人提供志愿服务,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瑜伽老师、戏剧学院的师生……可提供的内容就大不相同。以自己的专长参与公益,能够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价值。
而以自身专长提供志愿服务,又有几条不同的路径:一是为公益机构提供服务,比如法律服务、会计服务、IT服务,基本上就相当于承接“外包”业务,也包括为公益机构提供或整合资源;二是参与专业的商业机构所组织的公益活动,比如一些商业的心理机构,会为弱势人群(如老人、重症病人及家属)提供心理方面的公益服务,这样做专业优势很明显;三是以个人行为参与公益活动,譬如上文所说的为大众解读公益机构的财务报表。
回应者:马莉—志愿者的分工
马莉和她的“美丽心灵社区公益基金会”,在医院里为重症病房的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同时也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援助;在社区则为特殊人群如残疾人家庭、单亲家庭,同时也为社区工作者提供心理援助。因为所提供的是很专业领域的公益服务,马莉的态度非常严谨。机构里最主要的志愿者都是拥有专业资质和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而普通志愿者到她的机构,都需要经过培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工,才能从事一些陪伴性的工作,或作为咨询师的助手展开工作。
问题四:如何创建公益组织?
提问者:X先生—如何创建自己的公益组织?
我跟几个朋友一起,大家自愿掏钱凑份子,资助附近山村里的一个小学,帮他们建了一栋教学楼,平时有空也会去看看他们,会买书、学习用品带给那里的孩子。但觉得现在这样做太随意,怎样才能做得更成体系一些、并且可以长期地做下去呢?
常见的创建公益组织的过程有两种:一种是从“自组织”开始,即一些人因共同的兴趣或价值观而聚在一起,大家定期或不定期地一起做些事情,没有注册过专门机构,一般也没有全职人员,但往往有核心成员承担组织、协调工作。X先生所说的就比较接近于这个类型。优势是核心成员间的沟通良好,资源也相对充裕;但时间安排、做事方式都比较随意,成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大,如果想要长期发展,就需要对组织结构和项目结构进行升级。这时需要考虑的是:
·人员的稳定性:至少要有一名专职,并且确定会长期工作。
·明确公益方向:譬如乡村教育,是想要提供硬件还是软件?硬件方面是想盖楼、升级课桌椅、美化环境、建图书馆、配电脑(或平板电脑)、提供文体用品,还是什么?软件方面是提供课程模版、支教服务、网络支持、教师培训,还是其他?建议聚焦于其中某一个方向。
·一定的规模化:可以是时间上的,比如生根在某个地方,将某个公益项目做到足够深入,X先生可以就在现有的那所学校工作,去探索乡村教育的种种可能;也可以是地域上的,比如将某个项目做到一定的标准化后,复制到类似地区,X先生可以将建楼扩展到其他确有需要的学校。
另一种则是从开始就有明确使命,而且就是要成立机构。其中又有两类发起人:一类是拥有公益经验,也有公益想法的;另一类则是拥有资源的,如资金(简单说就是有钱人……)。我们主要说第一类。在创建公益组织时,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考虑:
·公益目标:是否从真实的需求出发?只是自己想做,还是真有这方面需要?
·资源整合:所需的各方面资源从哪里去找?
·核心团队:有没有足够的人来支持你、与你协同工作?
·项目设计:是否已做了足够的调研(了解现状、及目前现有的组织与项目、它们各自的优势与问题所在)?是否为公益目标的实现、或问题的结局,提供了独到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方案?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无论是哪一类型,在创建公益组织、或设计公益项目时,都需要引入商业化思维。公益领域与商业领域的区别只在于目标:前者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后者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而在实际运作、在技术层面,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即追求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而且,尤其是在公益领域,经常出现的是:有限资源面对无限需求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就更需要用商业思维与技术来决定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方式。
回应者:张宁—“产品”是核心
从律师行业转入公益领域,从操作单个公益项目到为多个公益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张宁与“益优青年组织”正在致力于推动公益行业的专业化,让大家用更有效的方式去做公益。去年他推出了“青年创益家”项目,寻找具备一定商业头脑、经验,并且已经在全职从事公益工作的人,通过100天的训练营,协助他们将想法变为产品。与许多公益孵化基地着眼于组织、机构不同,张宁认为“产品”是最重要的: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公益产品,真正能够解决社会问题?
去年参加这个孵化计划的13人中,最后产出了比如协助“中途失明”人士的“碰擦擦”,以舞蹈的方式进行艺术治疗,改善身体、心理、人际关系三方面的失衡问题;比如致力于儿童自然教育的“生态1立方”教具;比如与自然保护区合作的科研考察旅游项目。每个项目都是以一个具体的、切实的、标准化的产品,为一个社会问题、一个公益目标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回应者:廖立远—“一个人带动一个机构”
留学英国并在那里工作的廖立远,则将他的公益孵化重点设置在:人。身为基金经理,他习惯于从投资的角度去观察和介入公益。2012年与朋友建立起“明日中国公益基金会”,投资于中国的未来。他将“创投”概念延伸至公益领域,用自己熟悉的金融投资方式帮助公益事业成长。
“明日伙伴计划”主要资助从事公益的个人(标准是:全职做公益、为所在机构的核心人物、且想要继续把公益作为发展方向的人),通过提供:生活补助(非必需)、用于自我提升的“自由支配额度”(可用于参加培训、会议、海外考察与学习等)、伙伴之间的内部沟通与支持,及与海外机构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多资源的支持,以及更开阔的视野。再由他们影响到所在的公益机构,最后透过机构去影响行业、去解决社会问题。
Links:文内涉及的部分公益机构
·随手公益基金会(suishougongyi.org)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于建嵘发起的“随手”系列公益活动整合而成,包含“随手关爱乡村教育”、“拍照解救乞讨儿童”、“随手街头救助”、“随手送书下乡”四部分,可在官网上申请成为志愿者。
·多背一公斤(1kg.org)
民间发起的公益旅游活动,鼓励旅游者在旅途中通过“传递-交流-分享”三步骤帮助乡村地区的孩子,同时为自己带来更丰富的旅游体验。可在官网上获取相关信息,并在线申请参加活动。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adream.org)
由金融界人士发起的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公益基金会,倡导专业公益、创新公益,目前已覆盖超过1000所乡村中小学、及城市民工学校,连续四年位列《福布斯》中国版慈善机构榜首位。可在官网上获取所有相关信息;2014年初获得公募执照,面向社会各界接受捐款。
·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charyou.org)
主要作为幕后策划和执行团队,服务于各类慈善基金会、草根公益组织及企业志愿者团队,帮助策划并执行创意志愿者活动,同时传播、并让更多人体验到乐活公益的生活方式。可在官网上申请成为志愿者;有志于创立公益组织的也可申请加入“青年创益家”孵化营。
·明日中国基金会(chinanext.org)
由在英国的中国籍投资经理和学者建立的公益机构,尝试以金融投资的方式培育中国的公益组织,同时借助国际化背景,通过宣传尤其是海外交流,增进中国民众的公益意识。目前已在国内支持了12位公益领域的“明日伙伴”;在英国举办了2届涵盖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交流论坛。
Tips:如何寻找更多靠谱公益机构?
可借助大型拨款型基金会如壹基金、宋庆龄基金会、南都基金会(通过查看他们给予拨款支持的公益机构和项目),及基金会中心网等信息管道,了解更多公益机构与项目信息。
Links:在线公益捐款平台
·51give我要给予51give.com)
公开透明的在线捐赠平台,可自主选择捐赠项目和对象,网站提供免费的捐赠服务,目前共有40余个具备公募资质的公益项目在线。
·淘宝公益频道(gongyi.taobao.com)
目前汇集了90个公益机构与项目,在淘宝上开设公益店铺;普通淘宝卖家也可选择设置“公益宝贝”,将所得部分捐给自主绑定的公益组织。
·腾讯月捐计划
通过与腾讯旗下的财付通签署委托扣款协议书,每月定期定额向自己关注的公益项目自动捐款。包括:壹基金的“壹基金月捐计划”、爱德基金会的“e万行动农村孤儿助养计划”、中国绿化基金会的“幸福家园、种下你的爱心小苗”、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腾讯网友爱心基金”等。
题图摄影: Joy